7月19日-23日,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和美国农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局主办,动物研究所、国际动物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承办的“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国家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总站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以及来自国际野生动物疫病协会、国际动物学会、美国国家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蒙古国等亚太地区国家的近百名野生动物疫病专家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动物研究所所长孟安明院士在致辞中对与会各国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动物所在野生动物源疫病防治、珍稀动物保护和动物进化方面的科研成就。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加强亚太各国和地区之间在野生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并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张知彬研究员指出,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以及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组织过去几年中在动物疫源性疾病的监测、控制及其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加深加强亚太各国与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指出国家林业局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有关野生动物疫病的研究和国际合作。美国农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局Dale Nolte博士也做了重要发言。
本次会议议题涵盖了病原的遗传变异及其进化与生态的关系、建立疫病的早期预警系统及疫病监测的区域网络、寻找病原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为疫病防控提供帮助等方面,特别关注与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狂犬、西尼罗河热、日本乙型脑炎、鼠疫、野猪相关疾病及其他野生动物疫病相关的研究,重点研讨了亚太地区重要野生动物源疫病在野生动物的流行病学、监控策略与实践以及全球范围内长期防控策略等议题。与会的各国科学家就本国在重要野生动物疫病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汇报,通过对重要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流行与防控形势的分析及相关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战略、应对措施和经验的交流。动物研究所何宏轩研究员在其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了解主要疾病疫源地生态和主要宿主迁徙动态、生境利用及其与家畜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病原的检测和溯源研究,探讨病原在野生宿主和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评估病原对野生动物、家畜以及人类的威胁,建立疾病发生和扩散模型,提出相应的疾病爆发预测指标,可以为国家主要疫病的防控和生物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会议期间,科学家们就建立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信息共享网络达成一致意向,共有61位来自13个国家和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签署了“亚太野生动物疫病区域合作网络”协议。该体系的成立不仅促进了多国家多地区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而且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野生动物疫病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08年由动物研究所和美国农业部组织召开的“野生动物疫病区域监测与防控国际研讨会”之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个有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成功召开,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间在野生动物疫病领域的合作,分享了野生动物疫病的调查、监测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协调了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动物疫病、生态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的合作与沟通。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