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王红梅 |
---|---|
学 科: | 发育生物学 |
电话/传真: | +86-10-64807187 / +86-10-64807189 |
电子邮件: | wanghm@ioz.ac.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 100101 |
更多信息: | 生殖生理研究组 |
简历介绍:
王红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英国剑桥大学胎盘研究中心(Loke CTR)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专项先导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干细胞的生育力维持与重建”项目负责人。担任Cell Stem Cell 、Dev Cell、Cell Prolif、Cell Rep Med等期刊编委,
199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王红梅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1)灵长类(人和猴)早期胚胎发育;(2)灵长类胎盘发育;(3)干细胞与生育力的维持和重建。相关工作在Science、Nature、Cell、Nat Genet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 Science 亮点评述、3 次被 Nature 和 Science 期刊 News 报道、2 次在 Science 和 Cell期刊封面重点介绍,入选Nat Methods年度方法、2023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在国际干细胞学会、Gordon,Keystone、冷泉港亚洲等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受邀为Trends Cell Biol、Trends Mol Med、Curr Opin Cell Biol、Biol Reprod撰写综述。曾获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第五届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中国科学院李佩教师奖、优秀导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培养的研究生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
主要学习经历:
1991—1995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学士
1995—1998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硕士
1999—200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理学博士
主要工作经历:
1998—200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3—2005 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博士后
2006—202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2011—201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2017—202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2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副所长
202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器官再生与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研究领域:
当前我国面临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降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等严重人口安全和健康问题。有效提高出生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国家重大需求之一,其中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是胚胎发育问题,尤其是早期胚胎发育。课题组近 30 年致力于研究灵长类(人和猴)早期胚胎发育规律,聚焦决定胚胎发育三个关键要素:卵子、胚胎、胎盘开展研究,揭示了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关键事件原肠运动发生的规律;发现了人类胎盘支撑胚胎发育和保护母体的双重作用与机制;创建了干细胞改善卵巢功能从而恢复生育力的新方案并实现转化。研究结果为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以及妊娠疾病的诊疗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不孕不育患者改善生育力提供了新方案。
1.揭示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基本规律
针对灵长类原肠运动到早期器官发生阶段发育规律认识空白,建立该发育阶段体内胚胎发育分子标尺;创建模拟子宫环境的3D培养体系(Nat Methods 2023年度技术),国际首次将食蟹猴胚胎先后培养至受精后第20天和25天,精准重现原肠运动和早期器官发生过程,揭示细胞迁移、体轴建立、三胚层分化的表观遗传重塑与基因表达协同调控细胞命运的机理。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封面文章)。Nature亮点评价:25天是食蟹猴胚胎子宫外发育最长记录。英国皇家学会会士Patrick Tam评述:非人灵长类胚胎为人类发育里程碑事件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跨物种参考。
2.阐明胎盘支持胚胎发育的结构功能基础
胎盘作为胚胎发育的“土壤”,既要带领“半异体”的胚胎在母体子宫“扎根”而不被母体排斥(免疫豁免),又要协同母体多器官支持胚胎发育。其“一仆二主”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胎盘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然而由于研究体系匮乏,胎盘发育过程和机制远未被阐明。课题组利用体细胞谱系追踪、类器官、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核多组学及空间转录组技术,系统解析胎盘多种细胞的起源、发育轨迹及功能;揭示细胞周期进程调控融合原介导胎盘细胞融合的机制。国际首次发现胎盘协同母体多器官支持胚胎发育的8条代谢通路,其中皮质酮是妊娠高血压的潜在治疗靶点。Science评述:正在填补灵长类妊娠期代谢物调控胎盘和母体多器官适应的研究空白。成果发表于Cell、Nat Genet、Dev Cell,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3.解决胚胎发育源头问题,创建干细胞恢复生育力新方案
健康卵子对受精卵形成和胚胎正常发育至关重要。中国女性的生育力水平,即不同年龄女性卵巢的卵子储备情况一直缺乏科学评估。课题组创新体视学计量方法,首次解析中国女性卵巢储备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及分子机制。利用食蟹猴模型,研发干细胞原位注射改善卵子发生微环境的安全有效新策略。成果发表于Sci Bull、Cell Discov等,授权专利3项并成功转化。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代表论著:
(Notes: # indicates equal contribution;* indicates corresponding author;## indicates senior author.)
(This Guidelines update underscores the ISSCR's steadfast commitment to proactively addressing the ethical and regulatory considerations that accompany scientific advances)
写给考生的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