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秦启联 |
---|---|
学 科: | 生态学 |
电话/传真: | +86-10-64807056 / |
电子邮件: | qinql@ioz.ac.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101 |
更多信息: | 昆虫病毒学研究组 |
简历介绍:
秦启联,男,1967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病毒学研究组组长,现为昆虫病毒学领域学术带头人。
1990年本科毕业于江苏农学院植保系,1990-1992年在徐州农科所工作,1992-1995年硕士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1995-1996年在徐州市农科所工作,1996-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动物所,1999年至今在中科院动物所昆虫病毒学研究组工作。2000-2008年,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昆虫病毒学研究组组长;2009年至今,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昆虫病毒学研究组组长。
主要从事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以及同生物防治相关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至今已开发4种昆虫病毒9个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并进入规模化生产,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8个产品已获得农药登记证书和生产批准证书。这些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已在新疆、华南、华东、华北、华中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次。研制出利用替代饲料规模化生产异色瓢虫的技术流程,实现了瓢虫的工厂化生产。至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20项,技术成果鉴定4项。
研究领域:
1、病毒生物农药产业化及天敌产品的研发
针对农林重大害虫的无公害防治,研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病毒生物农药规模化生产技术。截至2015年,已有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共4种杆状病毒9个产品投入规模化生产,获得高含量新型病毒原药和制剂药证8个,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亩次。研发出基于低龄鳞翅目幼虫为替代饲料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的技术流程并在合作企业实现工厂化生产。
2、 昆虫细胞系建立机制及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从昆虫细胞内部转化基因及其培养微环境等角度深入研究昆虫细胞的成系机制(Zhang et al., 2014;Gong et al., 2015),同时建立了多株昆虫细胞系。目前本实验室已经建立了3种组织来源5种昆虫的细胞系,共19株(Li et al., 2012;Zhang et al., 2012;Zhang et al., 2014)。这些细胞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被国内外相关实验室索取,用于昆虫学研究的体外实验验证。
3、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研发及冬虫夏草菌与寄主蝠蛾免疫互作机制研究
冬虫夏草的宿主蝠蛾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中,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 我们已经建立了成熟的饲养方法;利用代谢组学手段,揭示了蝠蛾幼虫如何应对潜在的低温损伤(Zhu et al., 2016)。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蝠蛾以“免疫耐受”的方式响应冬虫夏草菌的侵染(Meng et al., 2015)。
社会任职:
兼任《昆虫学报》编委,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获奖及荣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代表论著:
写给考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