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张云峰 |
---|---|
学 科: | 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动物学 |
电话/传真: | +86-10-64807210 / |
电子邮件: | yfzhang@ioz.ac.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101 |
更多信息: | 动物行为与神经编码研究组 |
简历介绍:
张云峰,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行为与神经编码研究组组长。
2006年获山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11-2016任温州医科大学助理研究员。2016-2022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担任Research Associate。2022年9月起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长。
主要从事动物行为生理和神经编码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获得者,人类大脑计划 (Human Brain Project, HBP)-中国实验室核心骨干成员 (2013-2016;中国唯一参与此项目的实验室)。美国化学感官协会会员(2018-2022),美国化学感官协会Polak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2018)。Animal Research and One Health (AROH )杂志首届青年编委,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iScience, Neurosciecne, Neuro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等刊物。
研究领域:
大脑的终极功能体现在行为输出。自然状态下,动物处于极其复杂、动态变化的环境之中,大脑如何感知和编码外界信息并指导动物做出适宜的行为,对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实验模式鼠生存环境简单单一,而野生鼠生存环境复杂多变。迫于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鼠类会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实时调整其行为(如觅食、社交、防御以及交配等),阐明这些行为产生和适应背后的生理和神调节经机制,包括大脑如何编码外界信息以及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有利于探索和开发行为调控的新策略,对于更好的实现鼠害预警、防控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组以实验模式鼠和野生鼠(如小家鼠、褐家鼠、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等)为研究对象,综合借助在体和体外电生理记录、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病毒介导的神经环路示踪以及行为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在体外和在体水平,分别从分子、细胞、环路和行为生理等层面,解析行为调控的生理和神经机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嗅觉皮层-下丘脑通路调控摄食行为的分子和神经环路机制;(2)嗅觉系统与其它脑区互作调控社交行为的神经机制;(3)嗅觉系统介导情绪相关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4)在有潜在风险或利弊冲突状态下,不同行为之间“博弈”的神经机制。最终目标:通过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实验模式鼠和野生鼠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及其神经基础,解析鼠类行为在种群发生和危害中的作用机制,为鼠害防控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基于小鼠过度理毛模型探讨强迫症样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主持,2024.1-2027.12。
2. 基于全细胞膜片嵌技术探讨Otx1癫痫中的生理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2014.1-2016.12。
代表论著:
(#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写给考生的话:
本实验室的使命: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热烈欢迎对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电生理记录以及动物行为学感兴趣的同学报考。非常期待与年轻的你们一起揭开动物行为调控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