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张健旭:鸟类能 “闻香识异性”

  “闻香识异性”是动物释放性信息素、通过嗅觉进行性识别的重要行为。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鸟类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过,这一“共识”将被改写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等研究人员首次证明,鸟类的身体气味同样可以用于嗅觉的性识别,从而吸引异性。这一成果于3月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化学感觉》(Chemcial Senses)上。
  《北京科技报》:很多鸟类学家都认为,鸟类没有嗅觉的性识别。为什么你们还会开展这一研究?
  张健旭:鸟的叫声很响亮、羽毛很鲜艳。可能出于人们的直觉,研究人员把鸟的性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和视觉通讯方面,普遍认为鸟的嗅觉已经非常退化。因此,对鸟类化学通讯的作用研究较少,长时间以来,嗅觉的性识别在鸟类中也未得到证实。
  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老鼠、狗等哺乳动物的嗅觉都非常灵敏。它们都可以分泌性信息素,吸引异性。既然这种“化学通讯”的方式在那么多的动物中都存在,为什么偏偏鸟类没有?要知道,性识别是动物性行为的基础。
  因此,我们推测,性信息素在鸟类中肯定存在,关键是如何去证明。于是,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和寻找答案。
  《北京科技报》: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张健旭:我们设计了一个“Y”形的迷宫。在迷宫左右臂的两端,用管道连通了两个大的玻璃“罐”,将一雄一雌两只虎皮鹦鹉分别放入其中。然后,用气泵将它们的气味分别吹入迷宫的左右臂。同时,我们将一只雌性虎皮鹦鹉,放在迷宫的主臂中,通过这只雌鸟在迷宫左、右臂中探究时间的长短,来判定它是否被雄性的气味吸引。
  我们发现,雌鸟明显喜欢雄鸟的气味。这意味着,鸟类同样可以利用气味来识别异性,它们存在性识别。
  《北京科技报》:鸟儿体味中的性信息素来自哪里?
  张健旭:在多数鸟类的尾部尖端,有一个脂肪腺体——尾脂腺。鸟儿们经常会用嘴去啄尾脂腺,然后再去梳理羽毛,将其分泌物涂抹在羽毛上。假设尾脂腺是一个气味源,那么鸟儿梳理羽毛的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我们从雄性虎皮鹦鹉身上,提取了尾脂腺的分泌物,分析出了其中的成分和比例。我们发现,在雄鸟尾脂腺的分泌物中,十八醇、十九醇和二十醇的含量显著多于雌鸟。在测出这些成分在每只雄鸟羽毛中的含量后,我们按比例和量,用人工合成的相应化学成分配制成了混合物。
  为了确定混合物的气味可以吸引雌鸟,我们除了用“Y”形迷宫证明外,还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即把两只雄性的虎皮鹦鹉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透明玻璃罐中,使它们的气味不能散发出来。然后,在其中一个罐子外放置了混合物,另一个罐子外放置雌鸟的尾脂腺分泌物。之后,让一只雌鹦鹉去选择。很显然,这只雌鸟“钟情”于有混合物的一方。
  《北京科技报》:有了这项研究,人们可以进行哪些应用?
  张健旭:利用性信息素的吸引作用,人们可以引导和调控动物的一些社会行为、性行为,也可以调节它们的生长、发育。对于虎皮鹦鹉这种群居鸟,用信息素成分很可能缓解单只笼养个体的焦虑,从而改善它的生理状况。
  目前在国外,有研究人员还申报了小鸡的“安抚信息素”专利。在自然情况下,小鸡都是跟着母鸡长大的,但大量人工孵化出的小鸡,没有母亲,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生长发育,但是喷施这些信息素成分,可以缓解小鸡的焦虑反应,从而让它们生长得更快。(《北京科技报》2010年3月22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  编:100101
电子邮件:ioz@ioz.ac.cn
电  话:+86-10-64807098
传  真:+86-10-64807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