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0年9月8日报道:我国两栖动物首次检出壶菌
然而,此前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表明,壶菌病还没有侵染我国的两栖动物。李义明说,近几年,国内外4个研究小组在不同省份开展过调查,均没有找到感染壶菌的个体。此次,他们对云南省五个地点(昆明市的两个地点、呈贡、曲靖和泸沽湖各一个地点)的北美牛蛙入侵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研究。他们检测了从野外捕获的牛蛙和4种当地蛙(滇蛙、昭觉林蛙、云南花臭蛙和大蹼铃蟾)的259只成体和亚成体,以及市场上的37只牛蛙成体。结果发现,从五个地点采集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蛙类,均有样品感染了壶菌。
李义明表示,此次研究并没有找到有典型病征的个体,“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两栖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地点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现在还很难说这些下降就是由壶菌病引起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进一步调查研究。”但是,“此次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的两栖动物可能正面临着壶菌病的严重威胁。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而且由于其对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敏感性,它们是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性动物。”李义明说:“一旦两栖动物大范围灭绝,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李义明建议,国内保护和研究机构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检测壶菌在我国两栖动物中的分布,了解当地物种对壶菌病的敏感程度,制定牛蛙养殖和运输管理条例,以阻止壶菌通过牛蛙贸易传播。
相关链接
壶菌的发现
199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伯格首次在两栖动物身上发现了壶菌病。之后,科学家们对前人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研究,在1938年采集于非洲的蛙类标本上,也找到了壶菌。国际学术界至今对壶菌病的起源还没有定论,但对很多地区来讲,极有可能是由生物入侵引起的。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北美牛蛙、非洲爪蟾和蔗蟾蜍是壶菌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元凶”,这三种两栖动物是国际贸易和科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他们是壶菌病的宿主,自己不发病,却能向其他两栖动物传播壶菌病。
壶菌的危害
澳大利亚、南北美洲和非洲都有过两栖动物因感染壶菌而大面积死亡的报道。近年来,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也在两栖动物中发现了壶菌病感染的案例。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350种两栖动物感染上壶菌。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9种两栖动物灭绝,113种可能灭绝,425种数量迅速下降。科学家们分析发现,其中52%的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过度利用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引起的。但是,有48%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却一直是一个谜,因为这些下降往往发生在人类活动影响很少的保护区中。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壶菌就是引起不明下降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