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谱系形成和转化在哺乳动物整个生命周期中经历了复杂的转录和表观遗传改变。深入研究谱系分化、维持和退变有助于全面了解器官发育、稳态、衰老和疾病等重要生物学过程。随着高精度多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在国际综合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rctic introgression and chromatin regulation facilitated rapid Qinghai-Tibet Plateau coloniz...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研究团队利用全球入侵种经济成本数据库(InvaCost),评估了外来入侵哺乳动物对全球造成的经济代价。他们发现,1960年至2021年间,全球外来入侵哺乳动物导致的经济成本总额为4620亿美...
2022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王皓毅团队在Cancer Cell上发表题为Depletion of BATF in CAR-T cells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by in...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鸟类、鸣虫等不易被红外相机探测到的动物类群。声纹识别为监测这些隐藏的动物提供了新途径。特别是近年来权威科学数据库的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在声纹识...
植物次生物质是植物体内经过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产物,一般没有营养价值,但构成不同植物特有的味道,在植物防御中起关键作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喜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次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我国重要农业害虫棉...
2022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Mutagenesis of the 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 (Orco) reveals severe olfactory defects in the crop pest moth Helicoverp...
实验小鼠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动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长期驯化而来。实验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体型、生理及行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实验室驯化下小鼠攻击行为减弱、温顺行为增强。已知实验...
大多数病毒的宿主噬性相对较窄,只能感染一种或者比较相近的一类物种,比如麻疹病毒只能感染人,新冠病毒只能感染哺乳动物。寨卡(Zika virus, ZIKV)等虫媒病毒既可以感染节肢动物门的蚊虫,也可以感染脊椎动物门...